肩膀有「喀喀聲」,別不當一回事!

2020 年 07 月 30 日

近日門診突然多了許多懷疑自己「神經壓迫」肩友,原來都是看了之前發的這篇文章:肩痛,五十肩?頸神經根壓迫?別看這小小的肩頭,裡頭的學問可大著!會產生麻木感的,除了頸部神經壓迫,還有「不穩定肩關節」。

肩關節?怎麼穩定?

「不穩定肩關節」跟五十肩本名「沾黏性」「肩」「關節囊」「炎」一樣,在字面上就已經解釋了疾病的成因,就是「不穩定」「肩關節」,解決的方式當然就是逆向的讓肩關節「穩定」。

要了解「不穩定肩關節」,我們得先從「穩定的肩關節」談起。

肩膀是連接軀幹與手臂的會合處,兩邊都是硬骨頭,又要接在一起,又要保持手臂可以多方向的靈活轉動,造物主在這邊可說是絞盡腦汁,什麼招都上了。

首先,請先看下圖,了解造物主是「如何五花大綁」肩部關節:

手臂那端的的叫肱骨,長成圓型,目的是為了讓手臂可以往前、往後、往上、往下多角度的活動所設計的。

三大招式讓手臂跟軀體接的好好的。

第一步是做個爪子,抓住這球體

感覺很類似要將潔白的珍珠固定在戒台上那樣,做一個內凹放珍珠,戒台小珍珠一點,旁邊的爪子微向內的扣住珍珠。

第二步用繩子綁緊緊的

固定了圓滾滾的肱骨的頭,但連著的手臂還是會晃,於是就用四條大繩子從四面八方將手臂的肱骨綁起來,綁得緊緊的,這樣牢靠些。

第三步則用膠帶黏住

繩子綑好了,但總是還有些鬆動,接著再用小片的韌帶到處黏,甚至用大片肩關節囊把整個肩關節囊包住,肩關節就更加穩定了。

肩關節的穩定由肩胛骨(爪子)、肌肉(繩子)以及韌帶、關節囊(膠帶)同心協力維護,換句話說,當以上三者怠工,則其它穩定系統便需要加班,或是根本無法負荷,而讓肩關節產生不穩定。

肩關節不穩定,會怎樣?

肩關節不穩定最常見的主訴有這些,肩友們可以來比對一下,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症頭。

一、「感覺怪怪的。」

常聽肩友表示覺得肩膀鬆鬆的,一直會覺得有種不安全感,好像肩膀沒有很穩,活動上會有感覺異常,有1/3患者會有肩部周圍的麻木感。

二、肌肉較沒力

肌肉本來就是穩定肩關節的支柱,可能是因為肌力不足造成肩關節易晃動,也可能是其它支柱的罷工造成肌肉的職業卷怠,確定原因還是需要理學檢查才能診斷,但是肩友常會覺得手軟軟的,同時,也較容易有肌肉拉傷的狀況。

三、活動「喀喀聲」

簡單說就是沒有固定好,所以活動上會有軟骨磨擦或是肌腱脫軌後造成的聲響,跟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前面卡車載滿貨但是繩子沒綁好,每次活動時都會有東西被甩一下的感覺很像。

施力不對,關節磨損形成退化性關節炎,而肌腱不當拉扯也會引起發炎。

四、活動角度過大

沒固定好,所以活動角度比較大,但並非活動角度大就是肩關節不穩定,跟個人的柔軟度或是關節囊活動狀況等都有相關性,這裡指的狀況是當活動角度過大,則周邊肌肉也會被過度拉扯,容易產生拉傷的狀況。

五、容易半脫位或是脫臼

這是不穩定肩關節最不樂見的情況了,心情上跟買了價值五十萬的鴿子蛋深海超大珍珠想當傳家寶,但低頭一看,珍珠居然不見了一樣驚恐!

脫位的肩關節還有可能拉扯到神經,引起神經方面的病變,治療上就相當棘手了。

怎樣會有「肩關節不穩定?」

醫學上簡單分兩種:天生的,跟後天的。

其實所有疾病大多都是這樣分,後天的又稱為續發性的,與外在受傷等有關,之後提到的肩部疾病也多半這樣分類,像是五十肩先天的沾黏原因不明,但後天的沾黏是因故不動而產生。

天生的,先天的

天生的不穩定可能跟基因或是性別有關,原廠出廠就沒裝好的意思,可能是裝的不符規格,也可能是裝的不穩,總之,就是一出生就是這樣的意思。

先天性的多半在兒童至青少年就會產生症狀,女性多於男性。

後天的,續發的

後天的不穩定則跟外傷有關。常見的原因是過度使用及使用不當,像是手機記憶體只有1G,隨便裝幾個APP,看個劇就會一直當機,常常這樣操手機,很快就會變成黑磚是一樣的道理。

而活動力較為旺盛的青壯年,像是常需要使用肩膀的棒球投手,或是衝撞度高的衝浪、籃球等運動員,在肩部的使用比一般人大,相較下肩部不穩定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。

該怎麼治療?

治療的方式就又回到一開始說的:「讓關節穩定」上。

我們已知肩關節的固定與肩胛骨、肌肉以及韌帶、關節囊有關,所以處理的方式,基本上就是那裡沒固定好,就固定那裡。

最簡單不需要開刀的方式就是把固定的繩子綁得再緊一點,也就是做肌力訓練,讓三角肌、棘上肌、胸大肌、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的力量足夠,活動上便可有效穩定肩部。

若是外傷型或是發育缺陷,則手術針對其外傷或缺陷做修補,像是容易前肩位脫臼者,將關節囊縮緊;或是肌腱(肌肉黏在骨頭的白白部份)修補術重新將肌肉與骨頭固定好等。

我是不是「不穩定肩關節」?

肩部因使用廣及功能多,牽扯的疾病自然也多,肩友若是有類似的症狀,除了先做初步的線上檢測(肩部疼痛自我檢測https://goo.gl/nEpqiG ),肩友也先就近接受復健科專科醫師的檢查做出診斷。

肩部症狀多半層層疊疊,有時看到的表徵跟實際的源頭可能表面看不出來,需要有經驗的醫師做出判斷,一方面對症下藥才好得快,另一方面把握治療黃金期,讓身體能夠獲得最好的醫療品質。

文章參考來自: 「許嘉麟醫師

以上圖文源自網絡,版權屬原作者並深表敬意,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,若有侵權,請告知刪除。

位於: 保健養生

標籤:,

發表迴響

抱歉,您必須要登入才能發表迴響喔!

引用網址  |  本篇文章的迴響 RSS 訂閱。


月曆

三月 2024
« 三月    
 123
45678910
11121314151617
18192021222324
25262728293031

近期文章